日前,百度推出的公益互动开放平台“百度寻人”测试版正式上线,该平台打算建立一个全国范围内失踪儿童与流浪儿童的开放数据库,并利用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提供的人脸识别技术,迅速匹配孩子的照片,帮助家长和热心网友获取失散儿童的信息。那么,人脸识别技术能否助推众多网友参与的 “微博打拐”行动呢?对此,上海科研人员觉得有点悬。
人脸识别与指纹识别、虹膜识别并称为三大生物特征识别技术。在拍摄到视频图像后,人脸识别系统首先会把视频中的人脸抓取出来。随后,系统把焦点对准眉骨到下颚这一倒三角区域,找出该区域的4000多个点位,如眼角点位、鼻翼点位,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比值。科学家发现,一个人从小到大,这些点位的距离比值是不变的,是每个人独特的 “身份证”。
正因为人脸识别技术有这些优势,在“随手拍”微博打拐行动兴起后,中科院专家想到了将它用于识别被拐儿童。于是,中科院计算所将技术无偿提供给了百度网站,建立了“百度寻人”测试版。
该网站分为两个版块“我的宝宝失踪了,要找相似的流浪宝宝”和“我拍到流浪宝宝,要找相似的失踪宝宝”。失踪儿童的家长、“随手拍”的网友都可以上传儿童照片,当两个照片库中出现一对相似度很高的人脸时,人脸识别技术就能将他们识别出来。此后,根据网友提供的信息,如发现孩子的时间、地点,以及个人联系资料,家长就有望找到自己的孩子。
这种寻人方式找到失散儿童的可能性有多大呢?记者采访了上海一家知名人脸识别技术公司的技术人员。该公司是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,所参与研发的人脸识别项目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这名技术人员认为,能将人脸识别应用于打拐是件大好事,但从实际操作角度来看,它找到失踪儿童的概率相当小。
“首先,儿童的脸部特征变得很快。 ”虽然人脸中的很多特征点从小到大都不会变,但人脸识别如果要非常准确,还需要识别另一些特征点,而这些特征点在人成长发育过程中是会变化的。因此,拿家长提供的儿童照片去比对若干年后的疑似失踪儿童照片,成功率并不会很高。“而且,随手拍的很多照片是半侧面的,还可能受光照影响,这对人脸识别的成功率影响很大。 ”技术人员介绍,正脸照片的识别效果最好,可以允许上下15度、左右30度的侧脸,太侧了就很难识别。因此,人脸识别的使用范围是有一定限制的。在机场、网吧、银行等场所,人脸识别系统大有用武之地,因为在那里可以捕捉到正面的人脸,且没有阳光干扰。而在有些场合,比如广场,就不适合安装人脸识别系统,那里侧脸较多,且阳光会让很多人脸处在阴影中,影响识别效果。